自從王亞平進入中國宇宙空間站,她和女兒的約定多次沖上熱搜,因為王亞平答應女兒,要幫女兒“摘幾顆星星“。

一般父母的認知當中,答應已上幼兒園大班的女兒的這個要求,似乎有點幼稚,我卻認為,王亞平所做的,正好體現了她的育兒智慧。

↑王亞平女兒的畫的畫。
在空間站中,在回到地球接受采訪的過程中,王亞平多次稱自己為“摘星星的媽媽“。因為她知道,在屏幕的那一頭,有一個對媽媽無比牽掛,無比想念的女兒。她是在給女兒傳遞一個信息:你給媽媽布置的任務,媽媽沒有忘記!
作為一名航天員,王亞平和女兒過著聚少離多的日子,這樣的母女相處模式,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。上太空出差,一去就是半年,每個和女兒的視頻都顯得極其珍貴,這對于一個學齡前兒童來說,是有些殘忍的。因此,作為媽媽的王亞平,必須給女兒一個想念自己的理由,讓女兒在仰望星空的時候,有一個美好的念想: 媽媽不僅僅在那里工作,還可以給自己帶幾顆星星回來,這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呀!
在思念的過程中,“摘星星“就像一條絲線,把對彼此的愛和牽掛織進了母女的幸福中。
我的一個同事很喜歡各種臺歷,她說小的時候每到元旦的那一天,爸爸媽媽會在書房里換一本新的臺歷, 并且翻到她生日的那一頁折起來,告訴她:“給你生日這一天做個記號,這樣大家都不會忘記了。”

就這樣,翻臺歷成為她小的時候,每天早上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,每翻過一張,離她的生日就近了一天,這對一個對時間還沒有明確概念的學齡前孩子來說,時間變成了一件可以直觀衡量的有趣活動。
心中懷著美好的愿望,等待就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。她說:“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,仿佛在一次次翻臺歷的過程中得以疊加。”
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高贊回答:“四五歲時候,我特別喜歡喝AD
鈣奶,我們家廚房的柜子里一天會長出來一瓶鈣奶,就在中間的盤子里,而且已經插好了吸管!我每天都在盼望今天什么時候能長出來奶,一會兒就去櫥柜里看一下。有一天我生病了,當天的奶已經長出來過了,我奶奶和我說你去看看廚房里有什么,我一去看一瓶奶又長出來了。”
她每天最快樂的事情,就是跑進廚房去拿那瓶AD鈣奶,很奇怪的是,每天只會長出一瓶,拿走了一瓶,第二天才會長出一瓶,生病的時候,還會多長出一瓶。菜櫥能長出AD鈣奶,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多么神奇的事情,也就是奶奶對她這種愛的呵護,在她幼時的腦海里種下了快樂的種子,長大以后,在超市再一次看到AD鈣奶,她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。
曾經聽到不少父母抱怨,孩子上大學以后,孩子工作以后,很少會想到父母,從來不會主動給父母打一個電話。
親密關系的相處模式,是需要從幼時開始搭建的,孩子小時候父母怎樣對待他們,相應的,他們長大以后也會怎樣對待父母。父母善待孩子,給孩子以溫暖;給孩子以愛;那么孩子長大以后,即使離父母很遠,也會結出回饋父母的果實。